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暨澳门碳中和研究院开业典礼10月30日在澳门举行。据悉,澳碳所是中国唯一一家由社会资本牵头设立于境外且独立专业的碳交易所,是中国唯一一家提供覆盖全球的高质量标准化碳信用合约的交易所,也是中国唯一一家专注碳和绿色能源等数字化管理解决方案的交易所。当日,澳碳所挂牌和交易了来自全球5个国家、共计87万多吨的碳信用产品。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政策工具。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4年度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及清缴相关工作的通知》,标志着碳市场第三个履约期清缴启动,同时也提前明确第四个履约期配额分配和清缴安排。2024年,将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三轮履约。作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后的首次履约,本轮履约有何变化,又有哪些新特点呢?
印度宣布,10个符合条件的项目领域将被纳入其碳信用市场。获准进入碳抵消池的项目多样化可能刺激发电(目前在供应池中占主导)以外的项目实施,或推动印度从国际市场外包碳项目。
10月20日,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闭幕式上,多位业内大咖、专家学者围绕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国际合作推进零碳目标展开讨论。整体来看,目前价格激励机制引导低碳投资分配最为有效,但碳市场、碳价格也会有缺陷,碳市场“漂绿”现象、碳价格波动大、碳配额现货与未来价格衔接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而金融市场有经验和能力能更好地帮助碳市场、碳价格的形成与建设。
日前,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与自愿减排市场衔接工作。市场普遍关心的“绿证”如何使用?“绿证”制度与碳市场如何衔接好?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气候治理与碳金融中心首席科学家张希良。
10月15日,“气候雄心与全球行动——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4”于北京凤凰中心举行。戴伟恩大使特别提到,中国和挪威之间在环境和气候方面的合作已经成为两国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详细介绍了两国在碳交易体系、温室气体收税、交通领域减排等方面的合作成果,并强调了中国碳交易体系在全球减排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体系,其交易量占到了整个碳排放的40%,涵盖了多个不同行业。
碳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28个碳市场在运行,覆盖了全球55%的GDP、1/3的人口。我国碳市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已纳入2257家发电企业,覆盖碳排放规模超50亿吨,碳价保持在50元/吨~90元/吨。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约束激励机制持续完善,发电企业生产经营所受影响逐渐从弱转强,开展碳资产经营管理的需求更加迫切。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报告(2023~2024)》显示,碳市场的发展为投资者带来了多样化的机会,包括参与低碳和可再生能源项目、能效改善项目、清洁技术和解决方案等,投资者不仅可以获得经济回报,还能支持经济的低碳转型,推动可持续发展。
华合碳科董事长詹娟在“数智引领 ‘碳’索未来——2024中经能源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从目前我国碳市场活跃度以及市场空间来看,与国外的碳市场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或许可以借鉴科创板、北交所等资本市场的发展思路,允许合格的、经过认证的机构投资者参与碳市场,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自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企”心,并切实化为企业的“一言一行”。深究其中缘由,市场化机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借由碳交易市场,对企业形成经济上的激励与约束,促使其采取更为积极的节能减排措施;另一方面,通过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推动力,加速其绿色科技成果渐次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