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碳市场迎来首次扩容,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中碳登累计开立注册登记账户由2200家增加至3700家。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中碳登大厦,吸引了80余家“双碳”企业入驻,汇聚400多家涉碳企业落户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正形成“一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今年3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正式实施,继发电行业之后,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也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其他重点行业扩围也提上日程。近日,中环联合认证中心部长张杰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围绕碳市场扩容路径、CCER高质量发展、造纸等行业纳入碳市场的机遇挑战等话题展开了解读。
在全国低碳日活动现场,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碳市场的最新“成绩单”:截至6月24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6.64亿吨,累计成交额456亿元。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持续取得新进展。今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成立以来的首次扩围,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夏应显对记者表示,完成扩围后,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增加约30亿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实现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6月29日,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公布了2025年7月复旦碳价指数结果。此次公布了2025年7月全国碳排放配额(简称CEA)价格指数、2025年12月全国CEA价格指数、2025年7月全国CCER价格指数以及2025年7月中国绿色电力证书GEC价格指数。
北京市2013年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已构建起以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为基础、多项技术标准和指南配套支撑的碳交易政策法规体系。年度碳排放总量5000吨以上的重点排放单位纳入管理,涵盖电力、水泥制造、石油化工、热力供应、公共交通、其他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涉及重点碳排放单位约900家,碳排放总量约4500万吨。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创新手段,成为国家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图1)。七试点的陆续启动, 标志着我国碳交易从政策规划走向了实践,并逐步从试点走向全国(图2)。
2025年6月16日第八次修订发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联合开户须知》。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事关碳排放配额量核定和履约量确定,是碳市场扩围和健康有序发展的生命线和基础,也是碳市场监管的重点,必须准确把握不同行业数据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2024年度作为钢铁等行业首个管控年度,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履约工作。随着生态环境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落地,这场对我国钢铁行业势必会产生长期深远影响的变革已进入实施阶段。
面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选择,国家高端智库如何给出客观中立又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中国发展报告2024》“完善碳市场交易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双碳’进程”专题(以下简称“专题”)在认识和把握碳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回答了如何稳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问题。